×
对话莎士比亚戏剧社:我们要搞懂戏剧不是什么
2025.09.03
大幕启幕,融合中西方美学,爱迪莎士比亚戏剧社将融合国际化的舞台完美呈现:台前幕后,是全英语对白演绎,将莎士比亚经典名著《麦克白》创造性重构;是还原马丁·麦克多纳《断手司城》笔下暴力与幽默混杂Behanding in Spokane荒诞世界;是《霸王别姬》融合京剧武戏与唱腔设计,展现京剧韵白的中式美学……
当彼此的文化、情感、信念被逐步拉近,跨越年龄、国籍、身份的限制,爱迪师生共同谱写演绎和而不同的精彩剧目。一场场精妙绝伦的戏剧演出,承载着代代爱迪学子们的精彩演绎。爱迪老师们秉承每个孩子都是主角的理念,将戏剧艺术转化为教育载体,舞台更是成为探索学生潜能的不设限空间。今天,我们将对话爱迪莎士比亚戏剧社核心成员,了解戏剧台前幕后的“前世今生”。

Dramatic art

幕后编排:经典戏本创造性重构

在一次次构建与拆解人的存在困境。我们一起观看,也一起被看见。——命运·关系·荒诞的精神三联画

《麦克白》——《关系》——《断手斯城》,三部剧亦是三次心灵深潜(命运·关系·荒诞),每部作品,都是不同视角的切入和体验。关于剧本选材,戏剧社负责人王子赫老师有着别具匠心的思考。“作为老师来讲,每一部戏剧呈现于台前,我都会就剧目选择、表演形式和教育价值进行研讨,剧目选择我会选取经典名著进行创作性重构,再经典的戏剧,因为时代不同,环境、受众不同,展现出来的价值也都不同。前期我会和戏剧社的同学们共同研讨剧本,致力于创作与时俱进,融合经典与创意的戏剧类型。

我们做了很多关于先锋实验的尝试。一方面,看剧本内容是否合适,是否能够通过戏剧向观众传达出更深入的主题,另一方面,看剧本的表演形式是否容易演绎,以及我们该怎样更好、更贴切主题地演绎出来。”

三部作品,亦是呈现三幕式精神地图

•《麦克白》•

是我们对野心与命运的自白

• 《关系》•

是我们对亲密与失控的直视

《断手斯城》

是我们对意义崩塌后的大笑

在剧本构设时,存在创意与现实对碰的问题。同样一部剧,我们在改编时,会根据受众群体年龄段的不同,进行调整,我们每次讨论改编剧本的时候,都会和戏剧社成员集思广益。
莎士比亚戏剧社编剧王振丞Alex同学在选剧上拥有很多具有哲学和社会学的思考,在选剧《枕头人》、《断手司城》、《麦克白》并去改编剧本时,从不同角度去找到一些创意的点子并融入社会深意,编剧&演员的双重职务,也帮助他更好地刻画戏中人物角色。 

在《枕头人》中,将故事重新聚焦于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成长。王老师和同学们重塑了主人公Katurian的角色与故事核心立意。他与弟弟的关系被进一步强调,亲情的羁绊更折射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灵的深远影响。

整部剧在结构上仍保留了原作的紧张感和故事与现实交织的手法,但意义却被转向了“如何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成为成人世界与儿童内心的对话。剧作试图唤起观众对于教育方式的反思: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倾听和理解,而不是压制和忽略。爱迪戏剧社改编后的《枕头人》不仅是关于“故事与现实”的戏剧,更是写给所有孩子的温柔信件。透过戏剧,向同学们传递心灵的温暖:关怀与理解,是教育与家庭关系中最珍贵的核心

谈及选剧《麦克白》的契机,当时正值俄乌战争爆发,一位10岁小男孩作为战地记者,在战争、暴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被迫承受那些他不该承受的事。这个小男孩的经历恰巧与《麦克白》时代背景下,主人公欲望的不断膨胀造成自我迷失的情感息息相关。这个视频也让戏剧社成员深深共情了剧中人的心境。
在剧本改编中,我们把一些战争现状(包括采访,以及战争的部分画面)嫁接融入其中。在演绎战争的那些场景时,融合了多媒体声光电以及一些特效制作,在爱迪剧场当中去做一个结合。区别于传统舞台,致力于为观众打造能够跟整个演出融为一体的氛围感。
在环境中我们采用完全大相径庭的尝试,像今年拍的《麦克白》版本是完全在室外演绎的,区别于以往模式,作为环境戏剧的形式去呈现。从主题到选剧,整个风格希望就是在与现实结合的同时实现再度创新。让演员、观众们都能从中体现出我们对于现实对于时事的深度思考,这是我们希望通过戏剧去展示,戏剧并非只是泛娱乐化行为。

Dramatic art

在角色中重新架构文化身份

戏剧包含的主题从不只限于剧中人的剧情发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演员完全化身角色,通过情感体验实现”演员与角色合一”,王老师则要求每位演员在此基础上再多一重身份——站在观众视角看待角色,实现三重身份演绎角色。

谈及为何构设中立身份的原因,王老师同我们讲述他的教学方法:“在融入角色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从第三视角看待角色的过程,对于演员,可以不断审视自己跟角色的距离,帮助他们带有批判性思维去演绎,这样诠释角色才会更丰富地,也会输出更深层的理念。
莎士比亚戏剧社导演祝汉梓同学谈及戏剧人物的塑造:“在排演戏剧前,我们会把一整个剧本进行拆解,去构思。欲望跟命运,把剧本里核心的东西提炼出来并演绎出来。
《麦克白》所讨论的欲望和命运,他不仅仅是说作为剧中苏格兰的国王是怎样一步步由盛转衰的,这种欲望也可以延伸到生活当中各个领域。在排《麦克白》之初,这种感受就特别深切,可以在生活当中抓到很多事去联想到剧中所呈现出来的欲望与命运两者的纠缠。
作为导演我要把一些细节重点刻画,记得演戏时有个很巧妙的环节,需要去表现关系的转折。我们在一开始交流的时候就在想,这条主线该从哪儿引,怎样展示能简明扼要地使观众理解演员表达出的欲望与命运的纠葛。于是我借助特殊的道具辅助演员,刻画剧中人内心情感起伏。这的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向观众更直观地袒露主人公内心世界。
在《关系》这部剧里,我饰演一个中年人,他所面对的是家庭和社会责任压力,与他内心想要成为的自己所冲突。在塑造这个角色时,我会代入角色的想法去看待生活,不仅是剧情所需,也让我在生活中有了不同的视角和感受。同样的戏剧,总会有不确定的因素,不同的演员诠释角色,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也赋予了角色不同的价值与情感,这也是戏剧中非常迷人的一点。

意外往往也会成就演出中经典的名场面这时候往往最考验演员短时间内即兴演绎的能力。就像排演《关系》中,有场戏是两人刚好吵到冲突最高点,但当时演员突然忘词了,两个人互相面对面看着彼此,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但在台下来看,这种感觉,其实恰好演绎了剧中人的心境,亲近的人吵架到一定程度,突然不知道该对彼此说什么,那种对视有一分多钟,幕后的同学再把音乐加入进来,完美演绎关系冲突“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以至于观众都未曾发觉是意外事件。

Dramatic art

莎士比亚戏剧社:

传承、创新下见证成长

名校面试官曾说,学生所展现的文化代码切换能力(Cultural Code-Switching)是顶尖学府录取看重的能力之一。这种文化代码切换能力的构建,本质是通过戏剧,将抽象文化要素转化为可感知的舞台语言,形成”认知-情感-行为”的三层转换模型。

莎士比亚戏剧社自其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戏剧表演探索文化、庆祝传统节日,并通过创新的方式传达情感与价值观。从编剧、导演、表演、摄影摄像、舞美灯光等方面,极尽展示戏剧之美。
点击查看过往精彩剧目《霸王别姬》,融合剧场美学与京剧元素,实现传统戏韵的当代转译。
爱迪专业京剧老师指导参演学生熟练掌握剧中所需京剧技艺”做、打、念、唱”,营造《霸王别姬》经典场面,爱迪学子完美呈现中式传统文化底蕴。
段小楼与程蝶衣的纷繁纠葛,霸王死别虞姬时的气吞山河之势。悲剧中的宿命感,在戏剧中排练中深度升华,演员和观众在演绎、观看的过程中除了视觉的震感,更对中华传统戏剧美学产生了深深的兴趣,并有不少同学在之后选修了爱迪京剧兴趣课。爱迪倾力呈现舞台效果,为参演的同学们营造更为沉浸式的专业舞台。让每一位爱迪学子都能够在戏剧演绎中,深度体验表演艺术的魅力。点击查看过往精彩剧目《窝头会馆》。参演的过程,即是激发学生自身潜能的成长,作品更是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申请的作品集,为申请顶尖名校提供卓越自身竞争力。例:已毕业的爱迪莎士比亚戏剧社成员蒋文芯就读于伯克利音乐学院,褚天舒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林子杉就读于纽约大学。

王子赫老师谈及戏剧社的使命愿景:“我们每年都会有戏剧节、年终大戏,还有像万圣节的这种节日特别演出,以及在艺术楼实验剧场多种小型演出。莎士比亚戏剧社一直在尝试不同风格和规模的演绎。在戏剧社成员不断摸索下,我们也尝试出很多新的风格。未来,还会将时下热门的互动剧本杀融入排演原创剧作。创作与改编,要怎样将剧本与时代精神所融合,演绎戏剧,该如何发扬中西方传统戏剧的文化底蕴。在戏剧社的演绎经历,我希望能够给同学们带来更为深远的帮助,”

从戏剧教育——全人培养,亦是爱迪学校全人教育的生动诠释。排演戏剧时,揣摩人物内心,会引入心理学中的文化维度理论,这也会帮助演员们,更理解高语境文化下的隐喻表达。舞台塑造学生也是多维度的,涵盖自身综合气质、团队协作力、艺术鉴赏等能力潜移默化的提升,这种成长是远大于演绎本身的。而身为观者的同学们则通过戏剧了解更多戏剧文化和专业知识,摆脱传统的舞台观众思维,更是从中明白更深远的含义。

作为K12全人教育的学校,爱迪学校融合多元丰富有趣的艺术形式教学在特色活动及社团中。通过戏剧教育,也希望培养同学们承担青年人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莎士比亚戏剧社欢迎喜爱戏剧的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戏剧中,跳出传统的观众思维,了解接受尝试不同风格的戏剧类型。莎士比亚社团将继续带来更多精彩的演绎,让戏剧艺术在校园绽放光彩!